癌細胞,是指一類具有異常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細胞;失去了正常細胞的生長調控機制,能夠無限制地分裂和增殖,最終形成腫瘤。盡管每個人體內都可能存在癌細胞,但并非每個人都會患上癌癥。所以,預防癌的本質就是抑制癌細胞生長與增值。2016年由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yī)院實驗外科專家ChristophOtto領銜的科學團隊對愛唯麥抗代謝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收錄于美國國家醫(yī)學圖書館,發(fā)表在BMC補體替代醫(yī)學(BMCComplementAlternMed)上。
愛唯麥是一種獲得許可的癌癥患者醫(yī)療營養(yǎng)品。愛唯麥的抗癌潛力已在體外和體內得到證明,并在兩項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一項有170名結直腸癌患者參加的開放標簽隊列試驗,以及一項有46名III期患者參與的隨機II期試驗黑色素瘤患者接受持續(xù)補充愛唯麥和標準治療。在這兩項試驗中,發(fā)現與單獨的標準療法相比,愛唯麥在總體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方面有益。
愛唯麥影響癌細胞的代謝,癌細胞以不同于正常細胞的方式利用葡萄糖。更好地了解愛唯麥如何影響癌細胞代謝可以提高我們對其抗癌活性的了解。本研究的首要目標是進一步闡明愛唯麥在癌細胞中的抗代謝特性?拱┗衔顳MBQ似乎是愛唯麥中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抗增殖和抗代謝特性。這一假設尚未得到實驗證實。因此,本研究的第二個目標是比較愛唯麥和DMBQ化合物(濃度等于愛唯麥中的濃度)在九種人類癌細胞系中的抗增殖特性。
測定9種人類癌細胞系培養(yǎng)24小時后的愛唯麥的IC50值。DMBQ化合物的使用濃度為24μmol/l,等于愛唯麥中DMBQ的摩爾濃度。測量細胞活力、細胞周期、細胞氧化還原狀態(tài)、葡萄糖消耗、乳酸產生、細胞ATP水平和NADH/NAD(+)比率。
愛唯麥對測試的九種人類癌細胞系的平均IC50值為10mg/ml。愛唯麥(10mg/ml)和DMBQ化合物(24μmol/l)在開始治療后24小時內均誘導大量細胞損傷,細胞氧化還原狀態(tài)的變化繼發(fā)于細胞內活性氧的形成。與僅具有細胞毒性的DMBQ化合物不同,愛唯麥除了細胞毒性外,還表現出細胞抑制和生長延遲作用。細胞抑制和生長延遲效應均與葡萄糖利用受損有關,葡萄糖利用受損會影響細胞周期、細胞ATP水平和NADH/NAD(+)比率。愛唯麥治療產生的生長延遲效應導致自噬的誘導。
愛唯麥和DMBQ化合物均誘導氧化應激促進的細胞毒性。此外,愛唯麥表現出與葡萄糖利用受損相關的細胞抑制和生長延遲效應,從而導致自噬,這是愛唯麥對癌細胞代謝影響背后可能的一種先前未知的機制。